课件编号18530401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太常引》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7166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统编,PPT,29张,课件,太常引,诵读
  • cover
(课件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谥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享年68岁。 写作背景 介绍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作者七年之内,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解题 《太常引》是词牌名,《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是这首词的题目。 建康:今江苏南京。 吕叔潜:名大虬(qiú),字叔潜,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不详。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héng )娥:被(p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zhuó)去桂婆娑(pó 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会读 三读课文,读出情感 重点字词 太常引:词牌名。 吕叔潜:名大虬,生平事迹不详,似为作者声气相应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 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斫:砍。 桂:桂树。 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译文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赏析 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手法,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主旨 词人通过写中秋月下的所见所想,抒发了岁月流逝、功业无成的愁闷,表达了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和坚定信念。 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秋影:以影写月,侧面描写,写出月夜的朦胧美。 金波: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突出月的光泽美。 转;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影转动的动态美。 飞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的形状美同时也突出了月的明亮,又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 品读课文,探究问题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概括。 此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 品读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