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星球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商务星球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三章第二节海陆变迁。七年级上册共五章: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第四章天气与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本节课在第一节海陆分布静态描述的基础上展开对海陆分布的动态描述第二节海陆变迁。为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印尼成为火山国的原因、南极地区煤的形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八年级上册 自然环境活动课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以及高中:内力作用和地质灾害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特点: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单纯好奇乐学、表现欲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 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熟知了地球的海陆分布。 已有生活经验:学生知道有火山地震、有有关地震前兆和预防的初步知识,进行过防震演习。 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步具有看图、用图的基本技能和合作习惯。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注意科学史教育和科学兴趣培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及教才内容,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能够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能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通过读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4.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 5.进行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防震减灾和自救意识,培养科学兴趣。 重点是: 1.通过读图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难点是: 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认识并解释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现象及分布。 四、教学模式 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指导思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初中地理四标教学模式:树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有的放矢;达标自主探究 基础过关、合作交流突破难点、分享点拨归纳收获;验标当堂达标巩固提高;补标及时补救 避免落后。 教法学法 教法:巡回指导法、讲解法、启发诱导法、实验法、板图法 学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读图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 六、教学过程: (一)树标 1.情境导入 展示下列资料: 前一段时间我们研学参观的齐河县远古化石博物馆,进门展厅展示了喜马拉雅上鱼龙化石。 展柜中展示的是鱼龙化石,鱼龙生活在三叠纪时期,是世界性分布的鱼类化石。在1964年,中国登山队挑战珠穆朗玛峰的时候,登山队员在西藏定日县海拔4800米的苏热山南坡上意外地发现了喜马拉雅鱼龙的化石。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竟然也能发现远古生命的化石,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重视。 在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为什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设计意图:既吸引学生注意又激发学习兴趣,又点明本课主题:“沧海桑田”即“海陆变迁” 2.树标(展示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明确目标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达标 展示自学提示一阅读课本P49页,独立思考完成: 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当中,你能举出例子吗? 2.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 3.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了什么? 4.荷兰填海造陆说明了什么? 5.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 交流分享归纳收获 设计意图:形成直观结论,巩固强化记忆效果 展示自主探究二 阅读P51故事:魏格纳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