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80861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册 3.2 青春有格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25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7904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道德,法治,七年级,下册,青春,导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道德与法治 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 课 节 3.2 青春有格 单 元 第一单元 学 习 目 标 政治认同: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道德修养: 运用多媒体、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 法治观念: 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健全人格: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责任意识:培养行已有耻、止于至善的意识 重点 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的含义 难点 如何做到“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知 识 结 构 知识清单 1、什么是“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①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即改,知耻而后勇。 ④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坚决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⑤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3、羞耻心(知耻之心、羞恶之心)有什么作用? ①“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 ②在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4、如何增强自控力? 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尝试不做某些事情,纠正自己的行为。 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坚持做一些自己未能做到的事。 ③加强自我监控。认真记录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事。 5、为什么要“止于至善”? 人无德不立。一个人的道德成长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他人,在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于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6、什么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一种“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7、★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①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②在生活中寻找 “贤”,将他们作为榜样。 ③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8、★为什么要向榜样学习? ①榜样不仅是一面镜子,而且是一面旗帜。 ②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 ③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随堂检测 基础应用 1.青春的我们,乐于实践,敢于尝试,希望证明自己;但青春并不意味着放纵,青春应有格。舞动青春应遵守的“格”包括(  ) ①道德 ②法律 ③学校纪律 ④自己的好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 ) ①提醒自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增强“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的自控能力 ③努力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养成“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习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充分体现了党对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待。作为青年一代我们的努力方向是( ) ①树立远大理想,规划青春路径 ②自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③行己有耻,磨砺坚强意志 ④见贤思齐,不断自我完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讲过:“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这一名言对我们当代青少年的警示是( ) ①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