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8553

高中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二3.10《吊古战场文》课件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041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高中,语文,北师大,必修,3.10,吊古战场文
  • cover
课件22张PPT。吊古战场文李华一、学习要求借助课文注释,读懂原文。 掌握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二、学习要点题解关键词 吊:古代哀祭类文体之一,即追悼死者之词,其间表示悼惜及感慨之情,其情感基调以恻怆为主。其由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汉贾谊创作的《吊屈原文》为吊文之祖,其体制、表现手法都有一定的程式。晋代陆机有《吊魏武帝文》。 也有将吊文称祭文的,所以历代文人在进行文体分类过程中,经常将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哀祭类文体相混称。唐宋以后,吊,不仅用于人,也有用于物的,如李华《吊古战场文》,秦观《吊镈钟文》等,我们今天所学的《吊古战场文》吊的其实不是物而是人,即秦汉以来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千千万万的将士。 内容提示 作者在通过对古战场肃杀、惨淡之景的描写,从而突出战争的残酷,凭吊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千千万万的将士的亡灵精魂,并表明其对战争的看法。 三、作者生平及作品李华(715-766):字遐叔,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员外郎。与萧颖士齐名,同为盛唐时期著名的古文家,并称“萧李”。有《李遐叔文集》。四、创作背景盛唐时,汉民族与北方其他民族包括突厥、回纥等虽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但矛盾冲突亦不断。为了靖边安民,同时也为了拓土开疆,唐王朝自武则天临政秉朝至李隆基天宝年间,尤其是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 ,边境上烽火时起,战事频繁。连年的兵燹,给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乃至生命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李华天宝末年曾奉使朔方(今雁北一带),亲眼目睹了北方战场的悲凉景象,有感于朝廷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于是写下本文。五、作品赏析1.作品朗读 熟读全文,读时体会音韵,注意押韵句。2. 作品分析 (1)文本结构 全文以四部构篇: 首段为第一部,描绘作者所见古战场之景,渲染悲凉气氛,定下全篇情感基调; 二、三、四段为第二部分,对边战的历史回顾及战事古战场凄惨景象的描写,强调战争的残酷和危害,并指出边战发生的根本原因; 第五段为第三部分,凭吊将士亡灵精魂; 末段为第四部分,提出避免战争的根本在 “守在四夷” 。(2)艺术特点: 想象丰富,描写生动 以情为纬,血脉流贯 句式整饬,文气流畅 3. 课文难点讨论 从“守在四夷”与“多事四夷”看作者“在守不在战”的战争观。 4. 相关评论 战场所在多有,文则专吊边地,非泛及也。开元、天宝间,迭起外衅,藉以讽耳。与杜少陵《出塞》诗同旨。(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通篇主意在守不在战,守则以仁义,乃孔孟之旨也。但用赋体为文,段段用韵,感慨悲凉之中,自饶风韵,故尔人人乐诵,且可为穷兵者炯戒,可为战场死者吐气,读者无不叹息,真古今至文也。(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人但惊其字句组练,不知其只是极写亭长口中“常覆三军”一句,先写未覆时,次写欲覆未覆时,次写已覆之后。(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 通篇只是极写亭长口中“常覆三军”一语。“常覆三军”,因“多事四夷”故也。遂将秦汉至近代上下数千百年,反反复复写得愁惨悲哀,不堪再诵。(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六、思考与练习 如何理解“降矣哉,终身夷狄;战矣哉,骨暴沙砾”? 如何理解“守在四夷”? 联系作品,具体分析本文情景相融的写法。七、延伸阅读 屈原《国殇》 杜甫《出塞》(组诗) 屈原《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前出塞 其一 戚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