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592215

8.2《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362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8.2《登高》同步练习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借用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3)《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语句是“ , ”。 (4)“酒文化”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密切关系:曹操《短歌行》“ ”用酒来作开头,引出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杜甫《登高》中,“ ”写诗人因病戒酒;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写诗人被贬后独自饮酒,借酒浇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写词人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小阅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如果以“品杜甫的身世之悲”为题写一则文学短评,请结合诗歌内容,列出评论要点。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的《诗格》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文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怨,有了这种情感体验,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不可一向言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重要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有“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几乎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