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劳模精神,做大国工匠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鲁迅 (1881~1936)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 、《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背 景 介 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背 景 介 绍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题旨)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关于杂文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特点: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冠冕堂皇 吝啬 玄虚 蹩进 残羮冷炙 脑髓 孱头 自诩 guān miǎn sè xuán bié gēng zhì suǐ càn xǔ 掌握下列词语: 博而不精: 自 诩: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孱 头: 残羹冷炙: 自己夸耀。诩,夸耀。 懦弱无能的人。 广博而不精深。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 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本段开头就指出“送去主义”和“闭关主义”一脉相承,这有什么作用? 送去主义是闭关主义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从闭关锁国到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旧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文章一开始就把问题放到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去考察。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你还能从本段的哪些语句上体会出对“送来主义”嘲讽的感情? “大师”、“捧着”、“几张”“一路挂过去”、“发扬国光”、“传道”等都表现出嘲讽的感情。 读第3、4两段,想想“送去”是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