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38130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5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443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短诗五首,课件,58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 第一首:月夜 作者:沈尹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学习目标 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含义的深刻性。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新青年》杂志编委,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之一,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背景资料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字词读音 墓畔( )   霜风( ) 海涛( ) 寂寞( ) 装饰( ) 舵手( ) pàn shuāng tāo mò shì du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词语解析 霜风: 既指刺骨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 月光: 明亮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细读课文 1、“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 作用: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索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环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细读课文 2、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一句体现了什么精神? 写出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细读课文 3、细读课文,说说你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象征意象:冬夜,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冷气袭人。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细读课文 3、细读课文,说说你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主旨: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课堂小结 《月夜》中,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短诗五首 第二首: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背景资料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细读课文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