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645081

第3课《短诗五首》课件(共4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141409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短诗五首,课件,48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短诗五首:月夜 作者:沈尹默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 《月夜》是现代诗人沈尹默于191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也即是五四前后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新课导入 一部数千行的长诗可以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一首几行的小诗却可以放着永恒的艺术光彩,文学史的发展不乏这样的事实。今天,我们来读一读本文的这首短诗,感受短诗的魅力。 学习目标 朗读这首诗,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重点】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重难点,涉及阅读提示】 感受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重点】 作者介绍 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1971年6月1日), 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 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 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 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 创作背景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初创阶段, 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新诗也被称为“白话诗” “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读读诗歌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合作探究 诗歌中的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意象 象征意义 霜风、月光 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五四运动”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 树 古老的观念和传统,根基深厚。 并排立着的 “我”和树 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的“我” 追求独立,象征着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合作探究 《月夜》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图描绘出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霜风猛烈地吹着,月光明亮地照着,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合作探究 《月夜》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 “我”是一个“五四运动”前夕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 “我”不畏惧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 “我”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诗歌主旨 《月夜》写在霜风与月光下“我”与一株树并排立着,阐述了“做人要自立,不依靠别人”的道理。表现了“五四运动”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 九年级语文短诗五首 这首诗是诗人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凭吊时的口占之作,它包含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怀念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