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 柳 永 雨霖铃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导入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加强朗读,来体会诗词韵律与情感基调。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诗中意象和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刻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诗中描写的意象、意境。 2、体会作者的离愁之情。 【学习难点】 掌握诗中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 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 柳词”《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别离情景。 轶事中的柳三变 奉旨填词的自由张狂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坎坷。一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因曾经落榜时,一时气愤做了一首《鹤冲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皇帝对此很不高兴,在放榜时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诩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 ,但却沉于下僚。 人生、仕途的失意 官场不幸,更多的时日他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妓们谱曲创词,浅斟低唱。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当时歌伎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歌妓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象征:离愁别恨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作者在填这首词的时候,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当他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一点。 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 宋词 豪放派 婉约派 (写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观察与感受)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苏轼 、辛弃疾 柳永、李清照 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 淋铃》。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时旧曲 翻制而成。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 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 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雨 霖 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ǎi )/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倾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