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46343

第01讲 声现象 2024学年苏科版中考物理总复习(原卷+解析卷)

日期:2024-06-2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0次 大小:14834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原卷,复习,物理,中考,苏科版
    中考总复习:声现象 【考纲要求】 1、知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3、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体只有振动才能发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诠释: 1、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速度决定于介质的性质,相同的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不同的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声音在15℃中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发声体的距 离有关,距离越大,响度越小。 3.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是不同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要点诠释: 1、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 2、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火山爆发、激光、地震、海啸、台风、核爆炸、火箭发射等现象都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如: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时,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传播了十几万米。次声波速度大于风暴的速度,可以检测风暴。但是有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考点三、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噪声: (1)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产生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控制: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点诠释: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考点四、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利用声呐探测海深、鱼群。 2、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类型一、知识的综合应用 经典例题1:如图所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有着“东方宝石”之称,中华凤头燕鸥被称为“神话之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们听到朱鹮发出的声音可能是超声波 B. 只要朱鹮的发声部位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 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发出的声音音调相同时,它们的响度一定相同 D. 人们依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朱鹮和中华凤头燕鸥的声音 举一反三1-1:下列实验或事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如图甲,敲击衣架听到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B. 如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弹拨,可以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C. 如图丙,城市行车道旁植树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如图丁,超声波可以清洗眼镜,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经典例题2:.如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 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 建筑师利用了声音的折射原理 D. 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