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植物是“活”的吗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植物》单元中的第2课,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植物是活的”。本课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认识植物是有生命的。 首先提出“植物是‘活’的吗”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想进一步了解植物到底是怎样一种物体。接着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感知植物是“活”的这一事实(动)。因为植物都是“活”的,那么植物和其他“活”的物体一样,也是由几部分构成的。最后要学生说一说一棵植物由哪几部分组成。这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答问题等形式来完成。 第二部分,观察比较一组会“活”的物体和一组不会“活”的物体。 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植物是‘活’的”这一认识。在观察比较中,要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还安排了连线活动,使学生将一组物体与一组动物的名称相连。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这一事实。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植物的各组成部分。 3.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保持对周围生活中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观察自然的能力。 5. 通过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 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7. 教育学生爱护植物,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8. 能够区别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是“活”的,有生命。植物体的各部分都是有生命的。难点:用准确的、有顺序的语言描述植物体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各种植物(如带根的葱)。学生准备:各种植物(最好是有根、茎、叶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一株带根的葱,问学生:“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一棵葱。”教师继续问:“这是一棵死葱还是活葱?”学生答:“是活的。”教师接着问:“你怎么知道它是活的?”(可以从颜色、光泽等方面去考虑) 【这一导入设计,在于激起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释周围的事物,并且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观察活动:了解植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提示:我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都可以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这些植物和动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物体,是“活”的物体。那么植物到底是怎样一种物体呢?我们一起来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用手折一折它们。(教师可出示几种植物供学生观察。)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观察一种植物。(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去亲自探索他们所熟悉的自然事物(如萝卜、白菜),使他们获得具体的直接的经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植物生长的过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亲身体验、亲自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折一折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自己看到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学生可能会说一些细节上的东西,如颜色、大小等,教师可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这一过程在于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植物是有生命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观察活动,我们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它们和动物一样也是有生命的物体。(板书课题)我们知道动物是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的。那么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提出一个假设或判断,让学生通过后面的学习来验证这个假设或判断是否正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