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84475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26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4-06-1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231286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选择性,统编,历史,高二
  • cover
(课件网)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 泰誓》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君道》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1 能了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能理解儒家思想的积极意义,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发展的原因。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 2 能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分析秦汉至隋唐时期律令儒家化的变化、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的形成、基层教化。 3 能分析封建国家法律的沿袭和完备、儒学教化与法律合流。 重点 先秦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发展的特点 难点 礼法结合的治国方略对封建社会的双重作用、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法治: 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 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理解: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时空坐标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西周 敬天保民 春秋战国 德治与法治 秦 法治 汉 《九章律》 魏晋 律令 儒家化 唐 唐律 宋元 宋:理学、乡约 元:司法实践援引唐律 明清(前期) 《大明律》 《大清律例》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年 公元220年 公元420年 公元618年 公元907年 公元960年 公元1368年 公元1840年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一)德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 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 西周: 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法治思想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 《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有了法律 春秋时期: 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意义: 铸刑书,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②拉开中华法系序幕。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三)德治与法治之争 1.背景: 2.德治与法治之争: ①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②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求治国新思想。 早期:子产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对公开刑书 春秋战国: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 儒家的德治思想 ①理论来源:人性善。 ②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 ③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法家的法治思想 ①理论来源:人性恶。 ②商鞅变法,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③韩非提倡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VS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3.社会影响: 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学习目标 知识应用 新课讲授 本课小结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一)秦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