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92565

(1)信息类文本阅读——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寒假轻松衔接(寒假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6次 大小:694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寒假,必修,作业,衔接,轻松,上册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轻松衔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B项中“利用某些微小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古代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相互钳制的关系,以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的防治方法”。 2.答案:A 解析:A项中“古代先民相信人定胜天”的说法无文本依据;而“而不去祈求农神保佑”的说法曲解了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古代先民也没有一味地祈求农神的保佑”。 3.答案:D 解析:A项以偏概全,曲解了文意,结合原文内容,“周代就已经发现了多种危害禾苗的害虫并对其进行分类”尚不足以说明我国很早就“广泛开展了系统化”的病虫害治理工作,起码还有两个方面被忽略,一是先民“认真观察害虫的生长习性和取食喜好,以谋求防治方法”;二是“周朝还设立有专管治理不同病虫害的官职……这些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病虫害专业知识,熟悉病虫害的生态习性”。B项“很早就优选优育了包括粟在内的所有农作物品种”扩大了所涉农作物品种的范围。C项“其中以菌治虫已普遍被古人使用”错。从原文中介绍生物防治时所举的例子看,古人认识并成功使用了“以虫治虫、以(禽)鸟治虫”的生物防治法,并没有普遍使用“以菌治虫”法。后文介绍“溲种法”时,虽然提到“加入蚕粪和羊粪拌匀,可直接为发芽的禾苗提供养分,激发土壤各种有益微生物的生长,使禾苗生长更加健壮,提高了抗病、抗虫和抗旱性”,有“以菌治虫”的意味,但其属于“药物防治”的范畴。 4.答案:①肇始三千年前,历史悠久。②政府设官施令,高度重视。③利用自然条件,方法多样。④取得一定实效,但科技水平不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纵观全文,需找到历史进程、政府重视程度、防治方法、防治效果方面的相关信息,对我国古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情况加以概括。 5.答案:①分类说明(分类别):将我国古代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分成四大类来分别介绍,条分缕析,层次分明。②多作引用(作引用):如引用农谚、政府诏令等,说明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悠久历史和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③列举数据(列数据):如文中列举历代水稻和小麦亩产只有100~300斤的数据,准确说明中国古代防治病虫害效果有限。④大量举例(举例子):如详细列举可作药物的动植物和矿物,同时举例说明溲种法,便于读者了解一般情况,又突出重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科普文是指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为了突出其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和通俗性,说明方法的选用非常重要。所选文本综合使用了分类别、作引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作答时,先要明确指出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举文本中的典型例子,分析使用该种说明方法对说明内容或行文所起到的作用。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 .“两则材料都……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的内容主要写张秉贵在旧社会的不幸遭遇,与在新社会进行劳动的感受完全不同,体现新社会的优越性。可见并未特意突出其“一团火”的精神。故选D。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非常好奇”错,曲解了文意,材料二写冰心对张秉贵的会上发言非常感动,在采访时希望张秉贵把“解放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自己“有点感性认识”。可见“非常好奇”的表述是错误的。C.“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