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16371

4.2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日期:2024-05-31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026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中国特色,2023,高教,中职,学年,-2023-2024
  • cove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第4课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时 1 教学目标 了解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原则和举措; 感悟我国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认同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道理,弘扬劳动精神,确立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致富的观念; 4、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能识别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表现形式,认同我国的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教学难点 三次分配的举措 教学方法 讲授式 启发式 演示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案例: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奇怪现象 学生思考:假如你当长老,为改变这一局面,你有何办法来提高大家的挑水积极性? 教师引导:建立一种良好的分配方式,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那么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怎样的,这种分配制度有什么优越性?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学】 议题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 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除了公有制范围内的按劳分配,与多种所有制相适应, 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使我国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从个人获取收入的途径看, 居民收入主要包括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还包括经营性收和转移性收入。 按劳分配 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收入范围:国企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和津贴;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等生产资料,个人劳动的所有产品和收入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指凭借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知识、数据等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适用经济形式:外资和私营经济 3、巩固练习,识别多种分配方式(详见PPT) 议题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哪些优越性?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共同富裕的特征、实现方式和制度保障等三个方面分享自己对于共同富裕的认识。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华为为什么要实行这种薪酬体系? 教师归纳我国分配制度的意义: [总结建构] 教师整合学生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认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吃“大锅饭”,实现共同富裕要通过双手来实现, 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按劳分配能够防止两极分化,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议题三:现阶段,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 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 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再分配方面, 健全以税收、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第三次分配方面,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1、思考: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什么问题? 2、观看视频,思考为了促进共同富裕,国家有哪些举措? 教师介绍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内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三次分配更注重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