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 一、章节学习主题 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内容涵盖了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循环途径及心血管保护的有关知识,体现了心脏及整个循环系统的重要性,明确了心血管保护对健康的意义。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 1.本章内容的课标分析 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五个学习主题“人体生理与健康”的内容。通过本章的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大概念: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人体健康受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外部伤害的威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医疗措施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重要概念: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能够影响人体健康。 (3)要帮助学生形成3个次位概念: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标准2022》对这一学习主题的学业要求: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有关人体生理与健康的问题;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的主要结果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机体特定结构受损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或异常行为表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如包扎止血);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由4节组成,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运输物质的器官》《物质运输的路线》和《心脏和血管的保护》,基础知识共需6个课时,另需安排两个实验,即血细胞的观察实验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观察实验。本章内容承接前一章的内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具有很强的知识连贯性和探究问题的递进性。教学实施中,教师应结合课本,围绕着物质运输这条知识主线,从血液的存在这一感性知识入手,逐渐进入抽象探究,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章节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小学科学课对心脏和血液循环有过介绍,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血液成分有简单的了解;初步认识到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感受心脏跳动,也初步理解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已有经历:学生在生活中有过流血受伤、抽血化验或输液的经验,对血液、血管、血液循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丰富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理性认识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具有了调查讨论、收集资料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简单的问题。 已有情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自己和家人曾经出现过的健康问题、就医事件,足以让学生认同血液关乎健康、心脏关乎生命的理念。 四、章节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描述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说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差别;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科学思维:学会根据血常规化验单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分析由于外伤出血、酗酒及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的机体功能障碍,从功能障碍推测结构异常,并尝试提出保障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