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6209

九年级语文上册 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鲁教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3408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年级,语文,上册,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 cover
3 星星变奏曲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3、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4、珍惜美好幸福生活。 【重点】 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难点】 物象的象征意义。 第一学习时间 自主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与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比较阅读。 Ⅰ.教材助读 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 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Ⅱ. 自主检测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提示: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 2、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Ⅲ. 我的疑问 【提示】请同学们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第二学习时间 新知探究案 Ⅰ. 学始于疑-- 我思考 我收获 1、完成书上研讨与练习二。 2、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分析: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7、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提示: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 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感悟总结: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 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不直接表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春天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是光明的使者,诗人 向往光明,追求自由,在黑暗和冰冷的现实中,他愿意燃烧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