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80441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9 《说“木叶”》课件(共13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622662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下册,说“木叶”
  • cover
(课件网) 第3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1.( ),不尽长江滚滚来。 2.( ) ,化作春泥更护花。 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 诗词填空,导入新课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红不是无情物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学论文:“木叶”是文章的论题,它是中国古诗中一个常用的意象,它属于秋天,给人疏朗、萧条的感受。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这一意象进行分析说理的。 解释题目 通过抓文段中的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第1—3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 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里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研读课文 2.重点研读第4—6段(全文的中心)。 (1)精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①“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②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比较其中的不同意味,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研读课文 (2)精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①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②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 (3)精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①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②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③比较“落木”“木叶”“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 研读课文 3.阅读第7段,小结全文。 4.梳理全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 1.归类链接,举例赏析。 对已经背诵的篇目中的意象进行归类链接,例如“月”“梅”“竹”“杜鹃”等都具有暗示性,引发联想,试举例赏析。 2.回忆诗句,交流分享。 尝试回忆有关篇目,组内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回顾相关诗句,既要有数量,又要讲求速度。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例子,讲出联想点以及暗示性的意味。 拓展练习 3.归纳总结。 以“月”为例。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赏析:以月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拓展练习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赏析: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赏析: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拓展练习 1.结合板书以及探究的问题,对本课内容以“我的收获”的形式进行总结。 2. 展示总结。 课堂总结,强化重点 1.搜集整理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及蕴含的情感。 2.阅读文章《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积累写作素材。 布置作业 谢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