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91120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课件》(共64页ppt)-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日期:2024-06-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50317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2019,人教,64页
  • cover
(课件网)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 基础梳理 重点难点 基础梳理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对象:植物以及一些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蒲公英、昆虫卵、蚜虫、跳蝻、蚯蚓等。 (2)步骤(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①准备: 来到调查地点后,先大致观察一下地形,分析有没有安全隐患,提出安全注意事项。 ②确定调查对象: 观察该地段中有哪些双子叶草本植物,记录下这些植物名称。确定要调查的种群。 ③确定样方 样方面积一般以1m 的正方形为宜;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取样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④计数 记录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原则: a.边界上的植物要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b.所有同种植株无论大小都应计算在内。 ⑤计算种群密度 通过计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标记重捕法 (1)适用对象:一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估算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种群密度。 估算公式: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自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4)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5)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①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志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 1.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方法技巧 (2)曲线图和柱形图 方法技巧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针对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①须做到“随机”取样。 ②须把握取样方法———长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方形地块“五点取样”。 ③需分别计数并最终求平均值。 ④须把握如下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 3.针对标志重捕法注意事项 ①须牢记估算公式; ②善于快速确认估算值与“实际值”间的误差:由于再捕中标志者位于分母上———若初捕放归后某些原因致分母增大(如标志物影响其活动),则估算值偏小;反之,若某些原因致分母减小(如因初捕受惊吓,不易被再捕,因标志物致其更易被天敌捕食等),则估算值将偏大。 ③明确标志重捕法的关键点 a.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b.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c.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d.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考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梳理 重点难点 基础梳理 一、种群的J形增长 1.产生条件:理想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2.数学模型:。 (1) 为该种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