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01 明朝的建立 02 朱元璋强化皇权 03 科举考试的变化 04 经济的发展 目录 猜猜他是谁? 姓名:? (别名:朱重八) 民族:汉 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出身:贫农 主要社会经历: 前半生———放牛、乞讨、和尚 1352-1368年———造反 1368-1398———皇帝 “诛元璋” 朱元璋 元末,朝政腐败 一、明朝的建立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无名氏《醉太平小令》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诛元璋”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开河变钞 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爆发红巾军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 【 】 1368年 建立者 【 】 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 【 】 应天(南京)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根据材料,归纳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 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明实录》卷五十九 原因①:(外)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原因②:(内)朝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不利于君主专制。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380年正月,胡宅奇观,邀约皇帝观赏。行至西华门,太监云奇紧拉缰绳暗示胡家有诈…借“枉法污贤、蠹害政治”处死胡惟庸。 到1392年,12年间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 晚明学者钱谦益: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 《明史》: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chù zhì)罚(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胡惟庸 胡惟庸案———明初四大案之首 云奇查无此人,惟庸反状未露,为何杀之? 胡惟庸既死,为何牵连甚广? 胡惟庸案背后,太祖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何? 疑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 我朝罢相,设立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事物,彼此颉颃 (xié 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不许立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措施:废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处理批审的公文多达207余份,处理的事务多达411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明代政治史》 皇帝 都察院 (监察) 中书省 (行政) 大都督府 (军事) 吏 工 户 礼 兵 刑 内阁 秦汉 独相 唐宋 群相 明清 废相 观察上图,你发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废除丞相制度,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 阅读课本67-68页,找一找: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以及其影响。 措施 影响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分封诸子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分散地方的权力,巩固皇权 皇帝直掌军事大权 加强君主专制 设五军都督府,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①朱元璋设立锦衣卫,②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