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10655

重塑客体关系 迭代关系模板——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深层动力辅导视角的应用实践

日期:2024-05-21 科目:班会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2次 大小:137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关系,重塑,客体,迭代,模板,青少年
  • cover
重塑客体关系 迭代关系模板———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深层动力辅导视角的应用实践 摘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模式与其早年和养育者关系当中无意识的重复有联系,由此形成当前关系模式的模板,该模板会影响个体认识自我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的背后通常有着深层的动力根源,这个根源大部分与其和早年原生家庭养育者的关系有关:当养育者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发展出积极的关系模板,反之就会发展出消极的关系模板。在对有人际困扰的来访青少年进行辅导时,应打开深层动力的辅导视角,用与他人的关系思路引导辅导进程,帮助青少年理解自己有问题的模板,构建新的、健康的模板,以达到重塑客体关系、迭代关系模板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发现人际交往问题是青少年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很多青少年来访者自述在学校不被同学欢迎、受同学排挤、交不到朋友、朋友关系容易破裂等。人际关系好坏影响着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时,我发现如果只是在表层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提供支持性的帮助给来访学生,包括倾听、共情人际困扰,以及从认知、情绪层面进行调节或者传授人际交往技能,辅导效果虽有,但不持久。 心理动力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即透过个人成长经历可以解释人们某种认知、情感、行为形成的过程和原因。那么,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问题与个人经历的关联是什么?何种成长背景的个体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与自我认同的联系是什么?原生家庭母婴互动的质量对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影响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通过研究客体关系理论,结合人际交往辅导案例实践,试图深度探析青少年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动力。 二、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20 世纪 40 年代,温尼科特、鲍尔比等一批精神分析学家发展了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后来被统称为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建立在梅兰妮·克莱因最早提出的一些关于母婴互动的研究基础上。克莱因认为,与主要养育者的早期互动帮助人们形成了认知、感受和行为的方式。这些早期关系经验被内化并保存在个体潜意识之中,会无意识地影响个体的自我认识、自尊水平及与他人相处的方式。母婴互动关系会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同,即一个人把养育者与自己的互动方式转化为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人们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还会内化为他们的关系基本模板。通常,当养育者满足了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发展出积极的关系模板;而在需要没有被满足时,就会发展出消极的关系模板(见表 1) 三、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深层动力辅导视角的应用 青少年人际关系问题深层动力辅导视角是指运用客体关系理论来进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通过追溯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来解释个体遇到的问题和行为模式,相关辅导流程包括描述、回顾和联系三个方面,以全面探究来访者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 (一)案例呈现 小惠(化名),女,14 岁,与班级同学相处困难,经常觉得孤独、压抑,有自残行为,经过医院诊断有抑郁、焦虑症状,医生建议服药和做心理辅导。经过班主任转介来心理辅导室。 (二)描述(描述目前问题现状) 1. 自我。小惠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不受人欢迎,情绪上来会自残。 2. 人际。小惠不信任他人,觉得别人对她有恶意;没有什么好朋友,和同学经常会发生矛盾;容易情绪失控,事后常后悔不已,会骂自己,会自残。 3. 适应。小惠习惯使用分裂的防御机制,即一开始会觉得事物很好,过段时间又将其贬低得一无是处。目前就读初三,依旧没有适应住宿生活,觉得住宿很不好,经常在周日晚自习前请假不回校住宿,周一早上才来。 4. 认知。小惠的心智水平偏低,很难理解他人的感受,遇事容易钻牛角尖。 5. 学习和娱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