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24442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09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
  • cover
〔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读诗可以启迪心灵,荡涤尘埃。今天我们来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四首诗歌,其中有来自我国诗歌的源头《诗经》中的《式微》和《子衿》,还有来自诗歌创作巅峰时期的两首唐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出示目标 1. 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诗。 2. 把握四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的情感主题,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式微》 (过渡:“风”即国风,是指深入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明确诗意: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教师给出解词提示,引导理解诗歌大意。) 3.赏析 (1)写法: ①设问方式 ②质问语气 ③重章叠句 ④直抒胸臆 (2)主题思想: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吟唱出一首劳役者的悲歌。 4.师生配乐朗读。 四、学习《子衿》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tā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出示解词,教师引导理解诗词大意。 3.赏析 (1)“挑”、“达”二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她独自徘徊时无可奈何的心理,抒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慨。 (2)主题思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抒发对恋人的焦灼思念。 4.教师指导朗读,配乐师范读。 (舒缓幽怨,无奈惆怅,思念之切) 五、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过度:同学们,下面让我们随着历史的长河把目光投向盛唐,学习两首唐诗。) 1.解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明确送别诗。 2.了解作者和背景。 3.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5.名句赏析 (1)写景炼字:“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雄伟景象,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为什么能够成为送别诗歌中的不朽名句? 明确:一反送别诗缠绵悱恻的格调,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远隔千里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名句。 (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6.主题思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表现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教师范读正音,划分节奏。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教师引导理解诗意。 3.名句赏析 写景炼字:“蒸”写出了洞庭湖的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气魄宏大 。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的写法,描写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 4.问题探究:“望洞庭湖”和“赠张丞相”有什么关系呢?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了洞庭湖壮丽雄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