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网络身份认证 教学设计 课题 网络身份认证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2023信息科技八年级第三单元《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安全》第14课《网络身份认证》。本课从网络身份标识与认证技术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网络身份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用户在网络中的标识方法,以及常见的身份认证技术。此外,本课还结合物联网设备,讲解了如何将现实身份与网络虚拟身份进行关联,为保障网络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通过了解网络中的用户身份,学生能够认识到信息安全的必要性,提高自身的信息保护意识。计算思维: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网络身份认证的原理和技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生能够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探索物联设备与网络虚拟身份的关联。信息社会责任: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 重点 了解网络中的用户身份 难点 掌握物联设备与网络虚拟身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一些网络身份被盗用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身份认证的重要性。 倾听新闻事件,思考网络身份认证的意义。 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讲授新课 环节一:网络中的用户身份介绍用户标识教师详细阐述网络中的用户标识,如用户名、电子邮件地址、手机号码等,并解释这些标识是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唯一地代表一个个体的。举例说明不同平台或系统中用户标识的应用场景,如在社交媒体、在线购物、银行交易等情境下用户标识的重要性。身份认证技术的种类教师系统介绍身份认证技术的多种类型,包括但不限于:密码技术:静态密码、动态密码(如短信验证码、时间同步令牌)等。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多因素身份认证:结合两种或多种认证方式,提高认证的安全性。分析各种身份认证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环节二:物联设备与网络虚拟身份物联网设备的应用教师介绍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讲解智能家居(如智能灯泡、智能门锁、智能温控器等)和智能农业(如智能灌溉系统、农作物生长监控等)等具体实例。分析物联网设备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连接等技术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数据的传输。物联设备与网络虚拟身份的结合教师阐述物联设备如何通过网络虚拟身份(如IP地址、MAC地址、设备唯一标识符等)与互联网连接,并解释这种连接如何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举例说明用户如何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终端设备,远程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或查看农田的实时数据。强调网络安全在物联网设备中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网络虚拟身份对于防止设备被黑客攻击或滥用的关键作用。 听讲、记笔记,了解网络中的用户标识和身份认证技术。听讲、思考,理解物联设备与网络虚拟身份的关系。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中的用户身份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课堂练习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或者分析某物联网设备的网络安全风险。 分组讨论、动手实践,完成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网络身份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回顾本课内容,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回顾和加深对重点概念的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