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55607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讲义

日期:2025-09-19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7661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物理,2023-2024,学年,教科,八年级,上册
  • cover
八年级上期物理基础复习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 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103m。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μ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 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 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 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判断分度值的方法:倒数第二位所对的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 注意最后一位为0时不可以忽略0 7、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错误是操作不当得到的数据。误差不可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8、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9、特殊的长度和面积的测量: ①累积法;②化直为曲法;③化曲为直法;④化整为零法;⑤化暗为明法;⑥平移法;⑦目测法;⑧步测法;⑨手测法;⑩转化法 10、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步骤:(1)删除错误数据(没有估读或者准确值位数错误);(2)求正确数据的平均值;(3)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四舍五入法)。 11、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12、停表读数:①首先读出小刻度盘中的整分钟数(例如0-1之间读0分钟,1-2之间读1分钟);②然后读出大刻度盘的秒刻度数(看小盘中的指针是否过半,不过半读0-30秒,过半读31-60秒);③将两个读数统一单位后先后相加即地将两个读数统一单位后相加即得最后读数.要分别读出分和秒并相加。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的,肉眼能见的。 分子运动:微观的,肉眼不可见的。 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 (S=vt t=)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平==;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平= 10、图象问题 11、基本常识:人步行1.1m/s,自行车5m/s,大型喷气客机900Km/h,客运火车140Km/h,光速3x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