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73714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3383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1,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出身于一个书香家庭。1913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郭沫若等成立创造社。1928年加入“太阳社”。同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离开左联)1945年9月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其作品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散文创作有浓重的自传色彩。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旧中国,战乱连年,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当时的国家是山河破碎,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作者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尝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作者在此处境下,他思想苦闷,想用创作救国,可创作又枯竭,于是,只有过着一种游山玩水的闲散寂寥的苦闷生活。1934年郁达夫经青岛辗转千里,又回到了故都北平,写下这篇故都的秋。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使得郁达夫对眼前的“故都的秋”感受很特别。 写作背景 一、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请朗读课文第一段 思考:故都的秋究竟有什么特点?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2.文中集中描写秋景的段落集中在哪几段?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呢?速读课文,将这些景物圈点出来。 第3段主写牵牛花 第4段主写槐树 第5段主写秋蝉 第6-10段主写秋雨 第11段主写果树 3.这些景物构成了五幅秋景图,请与小组同学讨论, 简单概括一下。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果奇景图 二、再读课文,理清情感 朗读第3自然段“秋晨院落图”, 思考:秋的“清”“静”“悲凉”体现在哪些方面? (1)颜色:陶然亭的芦花(白色)、碧绿的天色、青天、牵牛花蓝朵、白色、紫黑色。 颜色均为冷色调,给人以冷清的感受,体现了“清” (2)声音: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驯鸽的飞声 这些声音都必须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凸显了周围环境的静寂。体现了“静”。 (3)环境:一椽破屋、破壁腰、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底疏疏落落细长的秋草。 尤其是两个“破”字,周围的环境描写体现了“悲凉”。 秋晨院落图 (1)“静”———安静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安静(听觉、嗅觉、触觉) (2)“清”———清闲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清闲(视觉) (3)“悲凉”———落寞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落寞 秋槐落蕊图 修辞手法: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秋蝉哀鸣图 (1)“静”———幽静 这样衰弱的蝉声却“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第二又句说南方郊区或山上这种地方才听得见秋蝉,形成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以声衬静 (2)“悲凉”———哀怨 第一句用“衰弱”、“残”来形容秋蝉的叫声。夏天的蝉鸣热烈、急促、响亮,秋蝉衰弱、低沉、有气无力地发出最后的鸣唱。是对生命的告别,话尽悲凉。蝉在地下蛰伏数年甚至数十年,只能活一个夏天,秋天的到来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法布尔《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