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86073

4《灯笼》教案

日期:2024-11-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9次 大小:1033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灯笼,教案
  • cover
《灯笼》 【教学目标】 1.默读文章,体会作者寄寓的情思,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2.比较阅读,感受“散文的自由笔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灯笼”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灯笼和过年,大家会想到什么?一定有许多记忆涌上心头吧?今天,我们就来读一组与灯笼和过年有关的名家作品,感受作者寄寓在传统民俗风物中的情思。 二、默读,理回忆 1.默读《灯笼》,圈点勾画关键信息,概括:围绕灯笼,作者回忆和联想到了哪些事?可分为哪几方面?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 (1)事件:第3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5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我”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7段,元宵节看灯;第8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9段,在纱灯上描红;第10段,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2)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见下表。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1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3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5、9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乡村艺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6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乡村年节景象 7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8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历史文化 7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10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11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2.课文所叙之事多而杂,是否给人杂乱无章之感?你怎样理解“阅读提示”中提到的作者的“散文的自由笔法”? 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表面看,作者是顺着自己的思绪写的,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实际上,所有的细小事件都与“灯笼”相关,“灯笼”是课文的话题,用它拢起各种材料;情感是课文的暗藏线索,它既串联起各种材料,又是课文的灵魂、主旨所在,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灯笼》一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说明。 课文融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于一体,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创造了散文的艺术境界。第2段叙述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末了说:“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这是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了一种怀念的情感。 三、比较阅读,悟学法 学生自读丛书中的《新年怀旧》《除夕情怀》两篇文章,从民俗的价值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