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07222

5.1《阿Q正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9269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阿Q正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阿Q正传》品读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以及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阅读《阿Q正传》全文,概括各章情节。 2.理解阿Q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典型意义。把握未庄这个典型环境的特点和深刻内涵。理解和分析未庄这一典型环境和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关系。 3.深度解读重要语句或段落,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阿Q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典型意义。把握未庄这个典型环境的特点和深刻内涵。理解和分析未庄这一典型环境和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关系。 2.关注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探讨阿Q为何具有超越时代的民族意义和价值。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比阅读、情境创设 【课时设置】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置身人类的历史长河,或是惊涛骇浪,或是水流平缓,或是泉水叮咚,这些千姿百态的景观被观察、记录、思考、表达,形成人类精神的滋养,形成百代传承的经典。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的经典《阿Q正传》,体会典型环境“未庄”中的典型人物“阿Q”。 学习任务一:我知文学常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1918~1922) 《彷徨》 (1924~1925) 《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呐喊》简介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 3.《 阿Q正传》介绍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署名为巴人。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内容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素材和思想仍是来源于现实的。不过是杂取种种,经过了高度浓缩加工而已。 4.《 阿Q正传》整体感知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一个小型的农村社会未庄里发生的故事,鲁迅将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小D、王胡等人本身具有的个性展现得非常精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畸形的思想与人性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流浪雇农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以打短工为生。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就连头上的癞疮疤,他忌讳之余却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看上了赵府佣人吴妈,在求爱挨了一顿打后被赶出赵府。走投无路之际,他跑到城里混了段时间,拣了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回到未庄。开始大家都怀疑他的东西是偷来的,后来又以为他参加了革命党,从赵太爷开始,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可惜革命的风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