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19188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01420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cover
(课件网)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诗人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他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补充资料 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 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土。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朗读诗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dì)卢/飞快,弓如霹雳(pī lì)/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疏通词义 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我)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军营中接连响起号角声。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离弦像响雷一样震耳。(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赢得生前身后的美名。可借壮志未酬白发已生。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词作内容。 走进诗歌 1.根据内容,可将词作划分为哪几个部分?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醉态———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写 实写 虚写 虚实结合 走进诗歌 2.联系辛弃疾的人生经历,说说作者为什么“醉”? 作者“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军营体现了什么? 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所以借酒浇愁。 动作和神态,体现出作者强烈的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3.这种愿望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这几句诗句写了哪些内容? 赏析诗句 (1)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用典,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 “秋”字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点兵”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 赏析诗句   视听结合,运用用典、比喻手法,写战马跑的像的卢马一样快,将弓弦声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侧面刻画了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赏析诗句   天下事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表达了作者要辅佐君王完成收复北方的大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走进诗歌 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怜”一词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 “可怜”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