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64770

第十一章第一节走进微观 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

日期:2025-10-06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5553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十,一章,一节,走进,微观,教案
  • cover
第一节 走进微观 设计说明 本节分为自然的尺度、物质的组成和微观粒子三部分内容。本节课采用时间轴和尺度轴并行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进,尺度的逐渐微观,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慢慢地为学生揭开微观世界的面纱。课堂授课中将教师授课、学生授课、模拟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课堂模式相结合,实现了生本课堂的转换。通过同比例放大,实物比拟的方法,将抽象的微观物质具象化,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习和掌握微观世界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数量级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提出各种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及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难点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交流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具、学具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CAI课件、小钢珠、面包、弹弓等。 授课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你曾经见过最大的物体是什么? 2.你觉得世界上最大的物体是什么? 3.你曾经见过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4.你觉得世界上最小的物体是什么? 5.你觉得最大的物体和最小的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鼓励学生打开脑洞) 讲授新课 【问题一】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简单介绍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和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人们在生活中也真实体会到了物质可分的现象,举例:高山→石头→砂砾→沙子→灰尘 学生根据老师的例子,思考生活中见过的物质可分的现象,也可联想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了解的物质可分的例子(学生举例动植物体的组成)。 举例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过的橡皮切分的例子,介绍人肉眼可见极限大小为50~100μm,并与人头发丝的直径大小约50~100μm做比较,让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尺度的大小。 随着物质分解的深入,微观物质肉眼不再可见,之后观察工具的逐步发展,使得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更加微观的世界。 【问题二】原子还能再分吗? 答案是肯定的,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过程,并通过氢原子和电子的数据对比,提出问题:电子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氢原子(最小原子)电子带电性不带电负电大小3×10-10m5×10-15m质量1.674×10-27kg9.110×10-31kg这种带电粒子流不同物质都能够发射出,是各种物质共有成分 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思考,回答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分,原子是由电子和其他物质组成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原子不能够只由电子组成。 学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原子不带电而电子只带负电,所以必定还存在带正电的组成部分。 【问题三】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介绍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 介绍汤姆孙的学生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过程中α粒子、电子、金原子之间的差距,并将电子忽略。 金原子α粒子电子带电性不带电正电负电大小3.48×10-9m3×10-15m5×10-15m质量3.27×10-25kg6.68×10-27kg9.110×10-31kg 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数据带来的直观对比,理解实验的数据基础。 教师抽选学生重复实验,展示实验的可重复性。采用小钢珠和面包对α粒子轰击金原子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实验结果。在模拟实验中获得直观的实验结果,并对此产生信任。 教师给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