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77803

广东省惠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3次 大小:1028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广东省,惠东县,2023-2024,年高,三下,学期
  • cover
惠东县2024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2024.02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檫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答题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80年代中后期的文艺理论百花园里,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最终成为了最绚烂夺目的那一朵,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即“文学审美反映论”这一理论命题本身的提法并非“无懈可击”。有学者认为,若只把文学理解为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无论增加“形象”还是“审美”等修饰词,都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对文学本质的全面把握。受限于时代境遇、学术视野等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还未能有机融入到文学反映论之中,到90年代才有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80年代中后期得到的新发展是深化性而不是突破性的。 诚如马克思所讲,问题意识、现实情怀永远是话语重塑、范式革命、体系构建最根本的内驱力。诸多新思想、新方法于80年代中后期提出或形成,但只有其中一部分经过岁月洗礼后还能够被认可、被传播,而文学的审美反映论恰好是“流传至今”的理论资产之一。无论留下了多少遗憾,它们都是一代学人在这一阶段勤于思考、不懈探索的思想结晶。 (摘编自张永清《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虚构世界的建构是作家面临的基本问题。作家如何看待与处理他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人物和事件,如何建立文学虚构世界的模型,体现了他的本体论诉求。 非虚构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科幻文学似乎都与“现实”有关,但是再现的层次以及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非虚构类作品依托现实世界,如传记、回忆录、日记、书信、纪实文学等,虽然不排除各种讲故事的技巧,它的基本要求是“写世界”“坚持事实……不要凭空捏造”。现实主义文学分明是一种虚构,但是它追求文学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它追求文学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一致性。科幻文学兼有认知性与实验性,即科幻文学建构的幻想世界虽然是指向未来的,具有乌托邦性质,却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类比与隐喻。可对作家来说“现实”只是一个表象,它存在于作家的意识之中。不同的作家对“现实”有不同的理解,而文本对“现实”又有不同的处理,因而形成不同的文学世界。 文学现有的存在方式、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的变化使得文学研究需要从先前对“文学是什么”的本质追问走向“文学怎样存在”以及“文学可能是什么”“文学应该是什么”的多重思考。文学活动涵盖了作者、读者、语言、作品、世界、媒介等各个环节,形成不同的叙事模型、精神模型及语言模型。文学是人的一种超越性的活动,表达了人们超出现实状况的构想与目标。 越来越多的虚构世界也会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精神活动方式的一部分,进而成为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理解的一部分。因此文学本体论不仅包含了对文学存在方式的思考,也是对文学应然如此的期待与观照,因而也可以说是对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超越方式的反思。 (摘编自汪正龙《论文学本体论建构中的“世界”维度》,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潮流,正在形成多种向度的跨域“凝视”。一方面中国当代作家重审中国现实,聚焦于“中国故事”,以“吾乡吾土”的情怀关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