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5.守株待兔 统编版 三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会写“耕、触、颈、释、其”5个字。 2.理解《守株待兔》的故事寓意。 3.阅读“阅读链接”,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知道乘车人犯的是什么错误,与同学交流。 学习 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 学情分析 鉴于三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我以读为主,紧扣重点词、句,带领学生朗读,读好、读懂,加强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力求把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重要手段。接着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分小组合作弄清楚文言文的主要意思,并能够自己讲述出来。这样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获得教益。另外,字词教学仍旧是教学中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来把握字词。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寓言,并能够活学活用 教学辅助 1.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再读字词 宋朝 耕种 希冀 触碰 释放 守株待兔 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守株待兔的故事内容。 理解文意 A.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宋:指战国时期的宋国。耕者:种田的人,农夫。株:树桩。 译文:宋国有一个农夫。他的田地中有一个树桩。 B.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 跑 走:古代汉语:奔跑;现代汉语:行走。 C.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因:于是 释:放下 冀:希望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D.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点明主人公是一个农夫,点明故事的主人公,为后文“兔走触株”埋下伏笔。 E.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触:碰,撞。 译文:有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到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交代了兔子撞树桩而死的过程。 F.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译文:于是,那个农夫就放下他的农具,每天守在树桩旁,希望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G.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他不仅没有得到兔子,还被宋国人笑话。 学习任务二:研读课文,合作交流 思考:(用自己的话回答) 1.兔子为什么而死? 答:兔子跑的时候没注意看路,撞到树桩上死了。 2.看到兔子“折颈而死”后,农夫会有什么想法?请你说一说。 答:哎呀!今天真幸运,捡到一只肥兔子!如果每天都能在树桩旁捡到兔子,我就能天天吃兔肉了!这样,我也不用辛苦种地了。明天,我还要守着树桩等兔子。兔子,兔子,快来吧。我等着你呢! 3.农夫不仅没有再次得到兔子,还被宋国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 答:兔子撞树桩而死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农夫却把这当作经常发生的事情,妄想不劳而获,这种行为愚蠢可笑,所以他被宋国人嘲笑。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5.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做过“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有一次我没认真复习,居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就想着不用好好学习也能取得好成绩。但下一次考试成绩却很差,妈妈为此批评了我。从这件事中我知道了心存侥幸、只想不劳而获是错误的,因为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努力。 学习任务三:朗读课文,明确寓意 1.概括主旨 一个宋国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最后农夫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他的田地也荒芜了,自己也被宋国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2.板书设计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放下农具,守株待兔 结果:兔不复得,为宋国笑 启示:想要不劳而获,终将一事无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