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95052

4 灯笼 课件(共38张ppt)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0773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灯笼,课件,3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统编版·下册 4.灯笼 1.通过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通过品读句子,探究“灯笼”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重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典雅简净”的语言风格。 说起灯笼,同学们会想起什么 也许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缘。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光耀于历史长河,更激昂了家国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抒情性散文———《灯笼》,体会作家吴伯箫在特殊年代下的抒怀与誓愿。 ·导学参考· 上课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找一些有关灯笼文化的资料和照片,如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让学生预先对灯笼之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意义有一个简要的了解。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   ,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家和   家。山东莱芜人,他的代表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   》《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等。 北极星 教育 散文 熙成 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蓄意制造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抒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在他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其中佳作。作者以《灯笼》为题,蕴含了灯笼对全民族的深刻文化意义,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神龛( )   争讼( )   领域( ) 斡( )旋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 )然 褪( )色 幽悄( ) 星阑( ) 裴( )公 燎( )原 熙( )熙然 霍骠( )姚 piào qiāng wǎng mù mù wò yù sòng kān liáo péi tuì lán qiǎo xī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斡旋:  (2)掌故:  (3)静穆:  (4)褪色:  (5)燎原:  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布匹、衣服等颜色逐渐变淡。 安静庄严。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调停,调解。 (6)人情世故:  (7)不甚了然:  (8)垂珠联珑: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不是非常清楚。 为人处世的道理。 自读课文,梳理内容。 1.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作者将记忆比作网,那在他的记忆中到底有哪些与灯笼结下的“缘”呢 ·导学参考· 《灯笼》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后的阅读提示往往能指明学生阅读的方向,教师要引导同学们在梳理内容时,可以结合思考,边读边批注,标注这些字词的读音,还可以标注相关信息。 第3段写到挑灯笼去接祖父;第4、5段写到上、下灯学,接纱灯;第6段写到村头挂红灯,慰藉孤行客;第7段写到元宵节张灯结彩,跟着龙灯跑半夜;第8段写到族姊远嫁,曾经的富贵如今也破落了;第9段写到朱灯描红;第10段联想献帝有灯做伴;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2.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灯笼”串起了作者与它相关的诸多回忆,“灯笼”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品味语言,体会风格。 1.你能想到哪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学习小助手· 作者在文中娓娓道来的这些记忆,仿佛能勾起我们对某些生活片段的回忆。其实本文让人很有感觉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这些回忆,更有作品的语言。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