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07092

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适应性检测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578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适应性,解析,试卷,语文,考试
  • cover
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初适应性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从文本学的角度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的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但这些艺术中的“不写之写”,在《红楼梦》中是显著存在的。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 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薛宝钗作为典型的封建淑女,确实有许多的好处,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但是,这不是说这个“不写之写”无解,而是我们能够根据文本感受到、理解到薛宝钗的通晓时务、克己隐忍、善于决断等性格特点。“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可以说,薛宝钗的进来打断了对话符合生活里的一般情景,同时也符合艺术家匠心独运的“不写之写”修辞运用。 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