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22659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61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8754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课,诗词曲五首
  • cover
(课件网) 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悲陈陶》 知识链接 乐 府   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后亦用以指魏晋至唐代按乐府旧谱重填新辞以入乐的诗歌,以及后人仿效乐府古题而作的诗歌。后者仿效乐府诗之作非但不入乐,有时连旧题亦弃置不用,而仅从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上继承汉乐府的特点,是所谓“新乐府”。此外,唐绝句小诗,因多配乐而行,亦被称作“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曲,因均配合音乐,有时亦称“乐府”。 诵读诗歌 听老师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语气语调,感受韵律美。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娓娓道来、哀而不伤的情感。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诵读诗歌 阿: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疑问代词等前面。 冢(zhǒng):坟墓。 累(lěi)累:众多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zhì):野鸡。 诵读诗歌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旅谷:野生的谷子。旅,植物未经播种而生。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chōng)谷:用杵臼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羹(gēng):这里指用蔬菜煮的羹。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说说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免、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诗歌赏析 2.说说下面这几句诗的表达效果。   这几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几句诗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诗歌赏析 返乡经历 情感变化 始得归 归途中 返回家中 出门东向看 充满希望 彻底失望 希望落空 悲哀茫然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诗歌赏析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7—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人。曾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后曾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世称“岑嘉州”。长于七言歌行,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这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武判官归京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知人论世 知识链接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用于歌唱。 诵读诗歌 听老师范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注意语气语调,感受韵律美。 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豪迈气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