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1.了解孟子、《孟子》及“仁政”思想,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孟子在文中提出的“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3.掌握孟子的论辩技巧,学习孟子富有论辩的语言和正确严谨的逻思维。 学习目标 战国第一嘴,国家级辩手,如果能上网,他必定顶帖如潮、掌声如雷,他说理的艺术,必得五星好评。 他怼天怼地怼完还收钱,他是谁? 孟子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他继承孔子的学说,主张“性本善”,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始终不受重用。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现存七篇。内容涉及孟子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致意。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 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jǔ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文题解读 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后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背景探究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国诸侯国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孟子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 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两个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统一思想? 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霸道” 和 “王道” 1.重要字音。 胡龁 衅钟 觳觫 褊小 彼恶知之 忖度 舆薪 便嬖 莅中国 商贾 赴愬 惛 放辟 邪侈 畜妻子 豚 彘 庠序 孝悌 颁白 (xìn) (hé) (hú sù) (biǎn) (wū) (cǔn duó) (yú) (pián bì) (lì) (ɡǔ) (sù) ( hūn) (chǐ) (xù) (xiánɡ) (zhì) (tún) (tì) (bān) (pì) 预习检测 第一部分(1—20)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