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53995

第3课《短诗五首》 课件 (共33张PPT)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913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短诗五首,课件,3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短诗五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 导 入 短诗是我国现代文学的一种概念,诗歌在14行内就是短诗。 在中国,短诗的概念是由现代诗人首先提出的,他们吸纳了西方14行诗的体制,首次明确提出短诗界定应为14行以内,同时认为短诗的第一要义便是完整。 月 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作者简介及生平经历 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 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正好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人世,这样的处境,诗人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正显示出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觉醒。追求人格独立,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乃是那个时候进步青年的人生追求。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会”吧。 主题思想 诗人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 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表现了五四前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自由的渴望。 写作特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氛围。 而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 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作者简介及生平经历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创作背景 1942年,年轻女作家萧红在身心俱疲中逝去,作为萧红的友人,同样四处漂泊、屡遭挫折、几陷困境的戴望舒直到1944年初冬才终于来到香港浅水湾萧红墓畔,凭吊祭拜。 主要内容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诗篇缓缓而起。没有过头的形容和修饰,显得极其平实、自然,“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推而广之,它又何尝不是萧红不幸的原因所在。 第二行“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线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不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