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 选择性必修中册 学习目标: 1、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思考革命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2、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赏析革命传统作品中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目录 01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联读 02 《包身工》文本探究 03 《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小说联读 01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联读 30% 80% 微任务一:速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梳理情节脉络 记念刘和珍君 交代写作缘由 (一、二节) 奠烈士 醒庸人 记叙刘和珍事迹 (三、四、节) 追述生前事迹 详写遇害经过 教训、意义(六、七节) 劝诫徒手请愿 激励愤然前行 爱 憎 逻辑 生前 遇害 时间 否定 肯定 逻辑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二节: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第一节: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交往 第三节:写白莽、柔石等人的被捕 第四节:写五位作家被害经过、作者境遇和悲愤心情 第五节:抒发悲愤心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坚定信念 深情回忆 悲愤揭露 微任务二:《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作为同一作者的两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有许多可以比较的地方,试从主题、情感、写法、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主题 同 异 情感 同 异 都是纪念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 呼吁人们不要像庸人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那些烈士,而使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表达了对革命的热切期待。 摆脱悲痛的重压,化悲痛为力量,以继续战斗的方式来纪念死者,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必然灭亡、无产阶级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都赞颂了革命青年的英勇,为他们的牺牲而悲痛,憎恨反动势力的残暴。 直露显豁,浓厚炽烈,是一种不加控制的悲愤。 内敛深沉,是一种冷静的悲愤。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写法 同 异 选材 表达方式 语言 风格 异 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现记叙、议论、抒情三者交融的特点。 着重介绍有关惨案本身的细节,以反击流言家的卑劣诬陷,揭露反动派的罪行。 较多回忆烈士们生前的为人处世及由被捕到遇难的详细情形,以控诉反动派屠戮无辜革命作家的血腥罪行。 虽有记叙,但主要是议论和抒情,总结斗争教训,呼唤人们奋起战斗。 以记叙为主,较多地让事实说话,融入议论和抒情只是为了揭示事实与抒发难抑的感情。 犀利激烈,抑扬顿挫。 含蓄深沉,隐晦曲折。 是拍案而起的大声控诉,在愤激的呼号中显示出奋发突进的反抗精神,形成了雄健激越的风格。 是痛定思痛的深沉追忆,在悲痛的回忆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斗争意志,形成了深沉凝重的风格。 微任务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组织行文的,试结合时代背景,探求两篇文章中“我”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而充分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鲁迅的生命状态与创作状态。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纪念》 时代背景 一致性 差异性 抒情 作者立场 作者期望 写于1926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到来,段祺瑞执政府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写于1933年,正值白色恐怖时期。 ①都表达了对坚强乐观、追求进步、关怀民族命运的青年人的赞颂。②都表达了对青年人牺牲的强烈哀悼和悲痛。③都表达了对反动政府、刽子手的痛恨。④ “我”一直是在理性地战斗,也时时劝告青年人要讲究战斗的策略。 直接骂那个黑暗的“非人间”的社会,直接骂当局者竟然如此凶残,直接骂流言家竟然如此下劣。“我”金刚怒目、义愤填膺地表达了对反动派卑劣行径的痛恨。 借当时新闻界的反应,借用典故,借助小诗,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