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拟写一句话新闻。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体会选材特点和细节描写的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张秉贵的优秀事迹,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认识劳动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当今时代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017年,为纪念曾经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工作30多年的老劳模张秉贵,王府井集团决定,将每年的9月18日设立为张秉贵日,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劳动者,怎会有这样的殊荣?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进张秉贵。 二、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熙熙攘攘: 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体贴入微:形容对人照顾或关怀非常细心、周到。 和颜悦色: 形容和善可亲。 全神贯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座无虚席: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三、作家介绍 林为民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是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的共产党员林正亨之子,他18岁就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位知名的资深记者。 谈起父亲的过往,林为民感慨地说:“父亲作出的人生选择,作为孩子,我们完全理解,因为那是我们林家世代相传的家风———家国同构,国比家大!” 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林义旻。 林为民至今还保存着父亲的绝笔,透过纸页,一个充满柔情和不舍的父亲仿佛就在眼前:“你已经9岁了,要懂事,要有礼貌,要孝顺妈妈和奶奶。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有用的人……” 林为民的理想本是做一个考古学者,最后服从国家的需要,做了一辈子记者。 国永远在家的前面,这就是雾峰林家几代人的信念。 四、写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实现了政治和经济上的“翻身”,获得了主人翁和当家做主的地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感恩和报效国家的劳动热情。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党和政府坚持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托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生产运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模运动。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抓准”的张秉贵作为商业系统的先进代表,1957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7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劳动者恢复生产林为民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事迹加以整理,写成了一篇新闻作品—《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刊载在1977年12月24日的《北京日报》上,供全国人民学习。 五、常识积累 1.新闻 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实作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上,指消息。 主要特征: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构成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2.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3.通讯与消息相比 通讯 消息 报道对象 侧重写人 侧重写事 内容 详细完整 简要概括 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