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91184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黄河船夫曲》课件 (共13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11006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13张,课件,黄河船夫曲,人教,音韵,神州
  • cover
(课件网) 黄 河 船 夫 曲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这首歌原名《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为陕北老船工李思命在民间词曲的基础上编创而成。这首歌以其简练而深沉的旋律,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词句,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 李思命在民间水船调的基础上,编创了这首《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原曲共两段,沿用《扳水船》老艄公与陈妙常对唱的形式,头段为老艄公设问,二段为陈姑娘作答。 背景介绍 李思命,《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作者,家贫无地,弟兄四人皆以搬船为业。世代为黄河船工。他不但长期从事黄河水运,常年奔波于包头至潼关的黄河惊涛骇浪之中。李思命性格豪放,才思捷敏,还有一副好嗓子,能自编自唱,是当地出色的民间艺人,唱秧歌搬水船的高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1957年7月,79岁高龄的李思命去山西丛罗峪赶集,归途所乘渡船因超载沉没。危急关头,李思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年迈之躯奋力抢救落水者,终因水急浪大、体力不支溺水而亡。 创作者介绍 思考问题 这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以高亢的旋律,生动地塑造了黄河船夫们面对惊涛骇浪时刚毅果敢、坚韧不拔的形象。 歌曲演唱时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船夫怎样的形象? 速度:中速稍快 情绪:自豪、悠然自得 观察: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采用重复的创作手法 创作手法 加深我们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记忆和对音乐的印象。概括赞美黄河,引我们走近黄河。 分段学唱 · 方言版 (dei) (geng) (zi) (e) (zi)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陕北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 陕北民歌&劳动号子 号子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劳动过程中用以提高劳动人民精神的,并且统一劳动号令、协作劳动动作而歌唱的动力性歌曲。其特点是律动性强、节奏强烈,起着统一节奏、消除疲劳的作用,一般歌唱形式由一人领唱,多人和唱。它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故又称为劳动号子。劳动号子一般劳动的强度越大,每一腔的句幅就会越短。歌唱的同时也要加入相对应的动作用以鼓舞士气。 问题思考 WEN TI SI KAO 演唱方法与地域文化有什么关联 陕北地区人民的性格豪爽,热情泼辣,所以陕北民歌有直抒胸臆的特点,且陕北地区处于黄土高坡,沟壑纵横,山高坑深,要想要歌声传的更远,就要使用假声,假声和真声的结合是十分自然的,没有明显的衔接痕迹。发出的声音没有虚晃的感觉,而是格外的高亢和嘹亮。特别是在一些信天游中,经常出现一些长音,运用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能够使声音始终保持高亢、结实利明亮。如《船夫曲》中,最高音到了B,真嗓已经很难从容的驾驭了,只有采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才能唱出黄河船夫的相犷、艰辛和悲苦。 《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为第一乐章,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粗犷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 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人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乐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