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1812序曲》《第一交响曲》 单元 3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核心 素养 目标 审美感知:聆听《1812序曲》《第一交响序曲》,感受管弦乐丰富的音色层次与戏剧性张力,能辨识两首序曲中节奏型态、力度对比等音乐要素。 艺术表现:通过打击乐器或身体律动,表现《1812序曲》中“炮火”“钟声”等音响效果,体验音乐中的冲突与胜利场景。 创意实践:结合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设计音乐与多媒体结合的创意展演方案,深化对音乐叙事功能的理解。 文化理解:分析《第一交响序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如旋律调式、节奏特点),感悟中国交响乐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提问导入:如果这些文物会‘说话’,它们会讲述怎样的故事? 作曲家又如何用交响乐为它们‘配音’?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序曲吧! 《1812序曲》 初听歌曲:请听演奏,初步了解序曲。 作品介绍:本作品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纪念1812年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最终赢得胜利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表现了俄国人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的雄伟气魄。 播放视频,了解歌曲背景历史。 作者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作曲家、指挥家,其创作涉及广泛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代表作品有《天鹅湖》《第一钢琴协奏曲》《第六(悲怆)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作为19世纪俄罗斯浪漫乐派巅峰代表,他打破了西方对古典音乐的话语垄断,其作品被学界视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音乐化呈现”。剑桥大学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莫斯科音乐学院以其名字命名,三大芭蕾舞剧至今仍是全球剧院上演率最高的经典剧目。他的创作深刻影响了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后辈作曲家,并成为电影、戏剧等跨媒介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如迪士尼《幻想曲》对《胡桃夹子》的视觉重构。 师:我们接下来继续欣赏柴可夫斯基的《1818序曲》。 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序曲吗? 序曲是指歌剧、舞剧等开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称“开场音乐”,由管弦乐队演奏,其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场面,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影。 序曲不仅是音乐戏剧的“开场白”,更成为交响诗的前身 (如李斯特《塔索》由序曲发展而来)。其发展史反映了音乐从服务戏剧到独立表达的演变,例如: 技术突破:贝多芬将序曲提升至交响乐高度,赋予其哲学深度。 文化符号: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的《马赛曲》与俄罗斯民歌对决,成为民族精神的音乐图腾。 序曲发展时期 再听序曲,思考问题: 1.通过聆听乐曲,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2.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 3.旋律有什么特点? 本首作品采用了大型管弦乐队和合唱团的演奏方式,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感完美地展现出来。 整首乐曲中,鼓点声音如同战鼓擂响,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乐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曲调,有的部分凄美悠扬,有的部分激昂豪迈。 整个乐曲的结构严谨,每个部分之间相互衔接紧密,音乐的发展逻辑清晰。 再听序曲,思考问题: 4.序曲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5.由几部分组成? 《1812序曲》采用奏鸣曲式(Sonata Form)为基础框架,同时融合标题音乐的叙事性,全曲时长约15-16分钟。其结构可分为五个核心部分: 序奏(引子) 主题部(主部与副部主题) 发展部 再现部 尾声 小组思考,提问:《1812序曲》中用到了什么乐器?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初听歌曲,了解歌曲大概内容和唱法 学生了解作品 学生倾听老师介绍,了解作者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了解序曲知识 学生仔细听辨各序曲风格 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同桌讨论 《第一交响曲》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另一首序曲:第一交响序曲。 播放音频,初步聆听序曲,掌握音乐风格特点。 作品介绍: 《第一交响序曲》是作曲家关峡根据歌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