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03156

3.4 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_中图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日期:2025-10-21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58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必修,信息技术,高中,2019,图版,人教
  • cover
第 3 章 数据处理与应用 3.4 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地图-出卷网-第 3 章 数据处理与应用 3.4 数据分析报告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环境。它们在给我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逐渐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科学合理地调配到我国华北和西北部分省市,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2014 年 12 月 12 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开始发挥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得益于我国强大的科技与工程实力,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不仅每日采集大量数据,同时还要对庞杂的数据进行存储、筛选、加工和分析,以确保整个工程的安全与高效。可以说,没有巨量的科学数据和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修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 同学们,在信息社会中,大量数据的产生和积累,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的新方式,但也对人们驾驭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处理数据,发现并利用其中的价值,已成为信息社会生存的一项基本能力。 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采集、分析和可视化数据,通过“用水分析助决策”项目活动,掌握数据处理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此节课针对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关键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生活与学习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所学内容只是体验性和经验性的认识。依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设计和描述简单算法;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简单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完成数据分析报告。 2.提高处理与应用数据的能力,体会数据应用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组成,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体验探索 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访问国家统计局和水利部等网站(图 3.4.1)。查阅网站中数据报告的体例和内容,分析这些报告撰写的特点与方法。 思考: 1. 研究这些报告,你认为数据分析报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呈现数据分析结果? 2. 有哪些数字化工具可以辅助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可视化等工作,我们完成了对数据的处理,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需要以数据分析报告的形式发布出来。数据分析报告不仅是对整个数据处理过程的总结与展示,更能为决策提供参考。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将分析结果、可行性建议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 数据分析报告内容的呈现形式可以各不相同,但数据分析报告结构形式基本相似,一般都包括开篇、正文和结尾三部分。通常开篇部分包括标题、目录和前言,主要内容是分析背景、目的和思路等;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具体的分析过程和结果;结尾部分包括结论、建议及附录,如图 3.4.2 所示。 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组成部分 1. 标题页 标题页包含报告基本信息:标题、作者、报告日期。标题应短小精悍,体现数据分析的核心内容。 2. 前言 前言是对报告的说明和概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