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04157

第23课 马说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表格式)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416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3课,马说,教案,统编,语文,八年级
  • cover
23* 马  说 设计说明 《马说》是政论辩说类的文言文,应在严密的论证中体会文人的入世精神和思想锋芒。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都很有担当和使命感,他们非常关怀现实的生存状态,也善于反思。韩愈以良马喻人才,认为人才只有遇到伯乐才能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被埋没,这是他“不平则鸣”的呐喊。文章篇幅短小,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厘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体会课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4.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默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有关韩愈的生平经历的文章和作品。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马,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动物。唐代文学家韩愈曾以“马”为主题,写过一篇文章,他笔下的马具有怎样的特点 我们又可从中收获哪些道理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祗(zhǐ)  骈(pián)  粟(sù) 邪(yé) 槽枥(cáo lì) 食(sì)马者 2.文学常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其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不拘一格,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马说》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通篇借物比喻,属论说文体。“马说”即说马、论马。 3.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尚不得志。他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三、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播放朗读视频。 2.教师范读,读准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或个人范读,读准停顿,读出语气。 3.小组讨论,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语境朗读课文。 4.积累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露,表现)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只、仅] (2)一词多义。 能 食 策 以 (3)古今异义。 或 道 通过初读感知,梳理文意,把握文章大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续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抽学生朗读,读出语气。 【点拨】《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在作者笔下,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读出来。这篇 文章是作者带着悲愤的情绪写的。句末的叹词———三个“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