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07922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版)第10课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98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2024,学年,四年级,科学,下册,青岛
  • cover
《认识太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本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提前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了解太阳及恒星的特点。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观察太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太阳的结构是一种类似地球的圈层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由日核、辐射层、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等组成。以文字呈现了太阳相关知识的介绍:“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通过问题:“太阳和地球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将恒星(太阳)与行星(地球)进行比较,找出恒星和行星的不同,进一步巩固对恒星的认识,为总结恒星、行星的特点做好铺垫。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活动二:太阳有多大?通过交流、讨论、模拟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来论证科学猜想,体验到地球上观察到的太阳并不大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系。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继续搜集查阅关于太阳的资料,进一步提升探究的空间。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有一定收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知识方面对太阳有了基本的认识,知道太阳能发光发热,但是对于有关太阳的具体数据了解不是很清楚,也很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2.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态度目标: 对认识太阳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太阳的探索历程。 【重 难 点】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准备:圆形纸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听说过后羿射日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大家都知道太阳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关于太阳,你知道多少?”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太阳)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1学生提出问题,如:(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2)太阳有多大 (3)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 (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展示有关太阳的视频。 2.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 (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 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光球层、对流层、色球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研究太阳可以借助查阅资料等方法。】 教师展示太阳结构的图片,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太阳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