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世间感人的坟墓 ———记一九二八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茨威格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掌握、运用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从题材、技巧、思想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带着情感阅读文本,揣摩语句,概括提炼文章主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情感的艺术技巧。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课文通过写景状物体现主旨的方法,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感悟生命真谛,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列夫 · 托尔斯泰 一个震撼世界文坛的响亮名字 ; 一位出身贵族却心系平民的杰出作家、文学巨匠; 他被誉为“19世纪俄国的巨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和“天才艺术家 ”; 他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是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被公认为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列夫 · 托尔斯泰介绍 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文学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列夫 · 托尔斯泰作品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不懈追求,登上了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列夫 · 托尔斯泰介绍 奥地利人,心地善良、纯朴谦逊、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罗曼·罗兰》、《三位大师》。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1928年9月,作为奥地利作家代表团成员之一,茨威格应邀参加在苏联举行的纪念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尽管可能有人向这些代表团成员介绍过托尔斯泰墓,但当他们突然看到了这个“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的长方形土堆时,所有人心中都会升起猝不及防的敬意。 这种扑面而来、毫无遮拦的朴素尤其深深震撼了茨威格。是啊,这也不应该出乎意料。那自在延伸的羊肠小路,那随意摇曳的斑驳树阴,那在树木之间轻轻吟唱的微风,这些作为守护者和接待者不是早已预告了一切么 这里没有生前的拖累,没有死后的烦恼,只有肃穆,只有宁静。 所有的声名与奢华在这里都会自惭形秽。托尔斯泰,这位留下了皇皇巨著的大文豪,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大气的归宿———在自己儿时栽种的树下,怀着对幸福的期许托体于大自然的怀抱。这无疑是“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 文题解析 斯蒂芬·茨威格这篇游记散文的标题《世间最感人的坟墓》,为偏正结构;其中心词:“坟墓”;修饰限制语有两层:“最感人”、“世间”。 “坟墓”,去世之人埋骨之地,敬语为“安息之地”。 “最感人”,为偏正结构。 “最”,程度副词。其表示的程度为:经衡量相较已达无可超越的巅顶,或无可再低的端底。“最”所表达的程度之上,不可再有“更”。 获得“最”字的程度评判,要通过比较才可能、才可以得到。因之,文章要落实标题里的这一“最”字,其描述的内容中,必然会使用比较这种写作技巧,而且容量不会小,力度不可小。 “世间”,属空间概念。而且是极大空间的概念用词。此词在本文中的的含意,也需要借助比较这种写法来表达。 找出客观描写托尔斯泰坟墓的句子。 整体感知 “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 “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风儿俯临,在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