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所认识的平均数指算术平均数,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份数所得的商,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和敏感性等特性。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分类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有对数据进行简单收集与整理的学习经验,具有初步的数据意识,掌握了平均分和除法运算的含义。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居家学习期间同学们缺乏体育锻炼。于是,复学后,学校打算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其中一分钟掷球比赛吸引了四年级的同学。四1班的张林和其他三名同学进行了一场团体训练赛。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这队共有四个人,其中张林投中8个,赵琦投中5个,李一博投中11个,王佳硕投中9个。师:观察分析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会提问题是学好数学的开始。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第一小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师:这个问题要求的就是“平均数”。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设计意图: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召开趣味运动会的情境,自然巧妙地引入新课。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提问,开放了课堂,发散了思维,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探索,建构意义 1.探索平均数的求法。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练习纸上写出你的答案。(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1)“先总后分”法师:这位同学用了这样一个算式,(巡视过程请同学板书)谁来帮忙解释一下每一步计算表示的意义?预设:先算出四个人一共掷球多少个,再按照人数平均分成四份。师:思路清晰、表达准确!先算出小组掷球的总数,再根据人数进行平均分,得到的7就是这个小组四名队员掷球的平均数。师:这种算法我们称为“先总后分”。是求平均数一种常用的方法。 (2)“移多补少”法师:还有同学直接写出了一个答案7,说一说你是怎么思考的?预设:把多的补给少的达到“一样多”。师:真不错,通过观察思考、巧妙移动,得到这4名队员掷球的平均数。师:这也是求平均数的一种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找求平均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 2.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师:妈妈知道张林今天参加了掷球团体训练赛。放学回家的时候问了张林两个问题:(课件创设情景对话并出示:“你投中了几个球?” “你们小队的整体情况怎么样?”)师: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张林会告诉妈妈“我投中了8个”。对于第二个问题,张林准备了两种回答。如果你是妈妈,更想听哪一种?(课件出示:A.我们一共投中了28个。B.我们平均每人投中7个)预设1:更想听第二种回答。这样妈妈就能知道张林投球个数有没有达到团队的平均水平。预设2:A回答也可以。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吗?师:是的,如果选择A,因为妈妈可能不知道这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就不能知道这个小组的平均掷球水平。这样看来,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师:同学们已经能用数学眼光来观察现实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