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41559

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单元整体教学分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54683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关系,PPT,教学,整体,单元,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2课时《3.2 用关系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口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具体情况,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方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函数值。经历探索某些图形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发展符号感. 学习者分析 通过研究,学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表达,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2、能根据关系式求值,进一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3、具体情景下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重点 根据具体情境,会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关系式和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引入 回顾:1、变量与常量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在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 答:自变量是在一定范围内主动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 3、_____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还能帮助我们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答:表格 学生活动1: 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学生通过已学习的知识经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推导出本课新知. 能根据关系式求值,进一步体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值对应关系; 活动意图说明: 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能根据具体情景,用关系式表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环节二:新课讲解 问题:如图,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高是6厘米.当三角形的顶点C沿底边所在的直线向点B运动时,三角形的面积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答:三角形的底边长度是自变量,三角形的面积是因变量. (2)如果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y(厘米2)可以表示为_____. 答:y=3x (3)当底边长从12厘米变化到3厘米时,三角形的面积从_____厘米2变化到_____厘米2. 答:36;9 归纳: y=3x表示了三角形底边长x和面积y之间的关系,它是变量y随x变化的关系式. 强调1:关系式是我们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方法. 强调2:利用关系式,我们可以根据任何一个自变量的值求出相应的因变量的值. 当x=12时,y=_____; 当x=9时,y=_____; 当x=6时,y=_____; 当x=3时,y=_____; 答案:36;27;18;9 做一做:如图,圆锥的高是4cm,当圆锥的底面半径由小到大变化时,圆锥的体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答:自变量是圆锥的底面半径,因变量是圆锥的体积. (2)如果圆锥底面半径为r(cm),那么圆锥的体积V(cm3)与r的关系式为_____. 答案: (3)当底面半径由1cm变化到10cm时,圆锥的体积由_____cm3变化到_____cm3. 答案:, 求变量之间关系式的“三途径” 1.根据表格中所列的数据,归纳总结两个变量的关系式。 2.利用公式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比如各类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等。 3.结合实际问题写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式,比如销量×(售价-进价)=利润等。 学生活动2: 学生相互交流. 学生可相互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巡视,听取学生的看法、见解,随时参与讨论.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具体情景下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活动意图说明: 导学生建立模型,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能根据关系式和自变量的值,求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积累解题经验,提高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环节三:例题讲解教师活动3: 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