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76431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7张PPT)统编版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6次 大小:30827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2,荷塘月色,课件,47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秋实,1917年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48年贫病中逝世。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 自 清 (1898—1948) 长诗《毁灭》, 震动诗坛。 诗集《踪迹》 散文集《背影》 散文代表作: 《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 自 清 (1898—1948)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注音 蓊蓊郁郁( ) 袅娜( ) 踱步( ) 参差( ) 妖童媛女( ) 倩影( ) 鹢首( ) 櫂将移( ) 梵婀玲( ) 独处( ) 注音 蓊蓊郁郁( wěng ) 袅娜(nuó ) 踱步( duó ) 参差(cī) 妖童媛女(yuàn ) 倩影( qiàn ) 鹢首( yì ) 櫂将移(zhào ) 梵婀玲(fàn) 独处(chǔ) 1、 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音韵美。 2、 典雅的书面语与朴素的口语相连缀,雅俗共赏。 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作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4、作者欣赏到了哪些景色? 5.本文字里行间充满怎样的情感? 6.作者的目的达成了吗? 请将文中表现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作者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四周 家 小煤屑路 荷塘上的月色 心里颇不宁静 情感心情: 圆形结构,首尾圆合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文章的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明线:空间变化(行踪) (圆形结构) 出门 颇不宁静 求静:淡淡的忧愁 出静:淡淡的忧愁 赏景得静: 淡淡的喜悦 小煤屑路 回来的路上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联想采莲 惦念江南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 独处求静 暂得慰藉 一无所有 惦念江南 再度失落 回归现实 作者观赏荷塘了哪几处景?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周 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第四段 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亭亭玉立 修长婀娜 灵动飘逸 舒展 旋转 比喻 袅娜地开着 羞涩地打着朵儿 摇曳娇美的身姿 羞涩的神情 拟人 一粒粒明珠 碧空里的星星 比喻 月辉映照闪着光泽 刚出浴得美人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荷香:轻淡缥缈 如丝如缕 若有若无 断断续续 不绝如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通感: 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描述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达乙感觉的一种修辞格。 "以感觉写感觉" 也叫移觉。 凝碧的波痕 像闪电 灵动 脉脉的流水 充满情韵 荷波、荷韵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