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97161

[名师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 3.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和反思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1481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名师,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御、侯”等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在字音教学上,要注意本课的多音字:“纤”读“xiān”;“脉”读“mò”。在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先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诗句中去,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当点拨即可。 2.阅读理解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三个不同的节日,描写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寒食》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吗?(指名学生答)那么,你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韩翃的《寒食》。(板书:寒食)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了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为理解诗句打下良好基础。 板块二 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1)同学们,通过预习查资料,你们对寒食节一定有所了解,谁来分享一下呢? (2)指名学生说。 (3)教师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课件出示 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2.了解作者韩翃。 课件出示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指名学生读诗。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设计意图】交流资料既是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又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感悟诗情,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板块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2.解释词语。 课件出示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汉宫: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代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3.解释诗意。 (1)指名学生说。 (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天的京城到处都飘散着落花,寒食节里皇城中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落天黑,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蜡烛燃烧时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板块四 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指名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