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何人不起故园情———乡愁诗群文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读中感悟思乡之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3.感受中国独特的思乡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在读中感悟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它让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拥有了一份别样的深情和韵致。今天许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饱含深情的三首诗。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夜上受降城闻笛》 二、初读感乡愁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三首古诗,说说这三首诗的体裁分别是什么? 学生明确诗歌体裁 教师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2.老师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思乡题材,最后两句直接抒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指导朗读:思乡题材的诗我们应该读出一点什么味道? 语速稍慢,语调深沉,充满深情 三、细读悟乡愁 1. 你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细细品读诗歌,结合内容分析。 《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天净沙 秋思》: “断肠人在天涯。”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小结:找关键句———直接抒情的诗句 2.三位诗人的思乡之情是完全一样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一样 《次北固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渲染了开阔的意境。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所以王湾是淡淡的乡愁。 知人论世: 王湾,唐代诗人。其诗流传不多,有文献记载:“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 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舟行至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这首诗。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描绘了萧条悲凉的景象,以及“断肠人”可见马致远满腔思乡的悲苦。 知人论世: 教师介绍马致远的经历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旅途中,他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知人论世: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方法总结 这种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四、妙笔绘乡愁 出示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们借用一两种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 五、教师小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抒写思乡之情的诗歌车载斗量。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