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99532

中秋月 孤独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1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121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秋月,孤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 cover
中秋月 孤独情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x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词的韵律。 2.学习品析意象,知人论世,体会词人的情感。 3.联读整合,体悟词人的人格魅力。 教材和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诗词。除了“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外,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读还提示我们“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文中的名言警句。”具体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结合诗词教学特点,教学中要着力于诵读,体会词的节奏与韵律特点;分析作者寄托于“明月”的复杂情思;感受作者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 九年级学生对苏轼及苏轼词有一定的了解,但大部分的了解仅限于词人的乐观豁达和词的豪放,对苏轼性格的形成及人格魅力的养成并不了解。这节课旨在帮助他们去找到了解苏轼的一个口子。 教学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说说你了解的苏轼。学生自由说,回顾诗词中的苏轼形象。 2.教师: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中秋词作更是俯拾皆是。苏轼写中秋的词就有6首。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二、 精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品意象 活动一:朗读词 一读,强调“应、绮”的字音字形,读准节奏,齐读体会。 二读,朗读指导:速度要慢,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天、年、寒、间、眠、圆、全、娟)。自由朗读体会。 小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经典的词。词者,来于心,用于歌;歌者,源于声,发于情。我们读这首词要反复吟咏,读出音韵美。 活动二:想想画面 苏轼中秋夜喝酒后,他赏到了什么? (屏显):苏轼中秋夜醉酒后,他赏到了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给自己听。) 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词中描绘的景物、画面。 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小结:诗词中的景物是带着作者情感的景物,是有“意”味之形象,即意象。品读意象是读懂诗词的重要方法。所以,赏读古诗词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心中有什么笔下才会有什么。那苏轼是在什么情形下写这首词的呢? (屏显:知人论世)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合作探究:此时的苏轼,多次被贬,在中秋赏月,仅仅是赏月吗 (屏显,讨论)苏轼中秋夜赏月,更是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苏轼写这一首词难道只是为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吗? 预设: 学生探讨发现:从小序“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1.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回顾苏轼的生平经历。 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2.朗读上片,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词人想回到朝廷吗?朝廷又如何呢?“寒”应如何理解呢?回到朝廷做官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预设:借助月亮表达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