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00375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件(共25张PPT)--2023-2024学年中职高一上学期高教版(2023)中国历史全一册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23169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学年,中国历史,2023,高教,学期,高一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精神 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一、黎明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二、旭日初升———武昌起义 三、厚德流光———中华民国的建立 黎明前夕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实施“新政”,主要内容包括:编练“新军”,鼓励发展工商业,废科举、办学堂,改革官制等。由于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这些“新政”并未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 清政府如清政府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866年,广东香山翠亨村出生 1879年,赴檀香山读书 1883年,在香港、广州学医 1892年,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医人 医国 材料表达了孙中山的观点有何变化 --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894年6月,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高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上书所述表达了孙中山的什么观点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演说所述表达了孙中山的什么观点 学习西方制度救国 推翻旧政府救国 改良 改革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 (1)兴中会 ①组建:1894,孙中山、檀香山 ②宗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③性质:是中国国民党最早的前身,是孙中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孙中山首次提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3、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 (2)中国同盟会 ①成立:1905.8.20,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②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机关刊物:《民报》 【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三民主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分析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材料研读】 黎明前夕    1911年,帝国主义国家指使清政府宣布了一条“铁路国有”的法令,将本来已经交由中国民间商办的铁路的建筑权收回转交给外国人。这一出卖国家利益的法令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四川人民为了保住当时正在修建中的川汉铁路的建筑权而掀起激烈的“保路运动”。四川总督强硬镇压“保路运动”,激起四川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的新军到四川去帮助镇压,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湖北守备空虚。湖北的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利用有利时机,积极策划在武昌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